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m.elfin-engr.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計量文化研究

電磁計量單位及其基準的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08-04-13 作者:沈平子 來源:www.jlbjb.com 瀏覽:8363

原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沈平子


    電磁計量離不開電磁測量,早在1864年麥克斯韋(M.J.Maxwell)在其《電磁理論》中就指出:“從數(shù)學觀點看,任何一種現(xiàn)象的最重要方面是可測量的問題。因此,我主要從測量它們的觀點來研究電的現(xiàn)象,敘述測量方法,并定義它們所依據(jù)的標準”。電磁計量就是研究和保證電磁測量量值統(tǒng)一和準確的學科,它包括定義電磁學單位、按定義實現(xiàn)電磁學單位、建立實物基準保存電磁學單位、研究電磁量的測量方法以及進行電磁學單位量值的傳遞或溯源的全部工作。由于電磁測量方法涉及面太廣,本文不包括這方面內(nèi)容。    

電磁計量的理論基礎

    早在公元前3世紀,《韓非子》就記載有司南,《呂氏春秋》記有慈石召鐵。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所描述的“司南勺”,已被公認為最早的磁性指南器具。
    19世紀前,電學測量和磁學測量是獨立發(fā)展的,主要是通過靜電與靜磁的機械力效應轉化為位移指示來測量的。1785年庫侖(C.A.Coulomb)用他自己發(fā)明的扭秤,從實驗上得出了靜電力的距離平方反比關系,由電荷間和磁極間相互作用力導出的庫侖定律一直被公認為電磁學的基本定律。伏打(A.Volta)在1755年發(fā)明了起電盤,1800年又發(fā)明了伏打電池;1820年奧斯特(H.C.Oersted)發(fā)現(xiàn)導線通電可使磁針受力偏轉,即動電生磁現(xiàn)象;同年安培(A.M.Ampere)由實驗發(fā)現(xiàn)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進一步研究后提出了安培定律;1826年歐姆(G.S.Ohm)受付立葉熱傳導理論的啟發(fā),通過實驗確立了歐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M.Faraday)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即動磁生電現(xiàn)象,從而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關系。法拉第原來是一個文具店的學徒工,從小熱愛科學,奮發(fā)自學,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數(shù)學教育,但他是一位具有深刻直覺能力的實驗物理學家,他諳熟18世紀后半葉開始的幾乎一個世紀內(nèi)所有電和磁的基本實驗規(guī)律,如庫侖定律、安培定律以及他自己發(fā)現(xiàn)的法拉第定律。不用一個數(shù)學公式,憑直覺的可靠性創(chuàng)造出“力線”和“場“的概念。麥克斯韋比法拉第小40歲,生于英國愛丁堡的世家,從小喜歡數(shù)學,對法拉第的貢獻十分欽佩,20歲時就下決心要把法拉第的物理思想用數(shù)學公式定量表達出來。他大膽提出“變化的磁場產(chǎn)生電場”和“位移電流”的假設。把靜電場、靜磁場和電磁感應定律中的核心部分推廣到隨時間變化的電荷、電流所產(chǎn)生的迅變電磁場。1864年,把它們高度概括為具有優(yōu)美數(shù)學形式的四個方程,即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了電磁場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開創(chuàng)了物理學又一個新起點。
    以上事實說明,庫侖定律的驗證、歐姆定律的建立、奧斯特發(fā)現(xiàn)電流的磁效應、伏打發(fā)現(xiàn)化學電源、安培發(fā)現(xiàn)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法拉第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無一不是通過大量實驗得出的。實驗,只有實驗,才是物理學的立論根據(jù)。實驗更是計量學(包括電磁計量)的基礎,計量科學本身就是實驗科學。
    

電磁學單位制的產(chǎn)生

    任何一個物理量都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可測,二是可用數(shù)學形式表明其物理含義??蓽y意味著同一類的兩個“量”之比是一個純數(shù),如圓的周長與直徑都是長度,屬同類量,其比值為純數(shù)π,可通過實驗測出這個比值。一個“量”的“單位”則是通過協(xié)議所選取的這個“量”的參考,其數(shù)值為1,也就是數(shù)值公認為“1”的量。麥克斯韋提出:
    物理量=純數(shù)×單位
    Q={Q}×[Q]
    表示Q所采取的“單位”,而{Q}是Q以[Q]為單位時的數(shù)值。為了描述一個物理過程、現(xiàn)象,并定量地表示它們,每一個物理量都要有一個單位。
    世界上的物理量很多,但可以選擇少數(shù)相互獨立的物理量,使其它物理量都能通過這些量的組合而進行定義。這少數(shù)的物理量稱為“基本量”,而把遵守物理學法則通過組合而構成的量叫做“導出量”。為了用數(shù)值表示它們的大小,就要規(guī)定其單位,當基本量的單位規(guī)定之后,導出量的單位就能通過這些單位的組合而形成。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同一體系的單位群,稱之為“單位制”。如果量之間、單位之間或數(shù)值之間存在完全相同的形式,即導出單位定義式中的單位轉換系數(shù)均為1,則此單位體系稱為“一貫性”單位制。
    如前所述,19世紀60年代前后,電磁學有了明顯發(fā)展。人們開始對力學,電學和磁學的各種量的單位選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討論,許多科學家主張用力學量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反映了他們機械論的觀點。當時人們總認為,一切自然現(xiàn)象(包括電磁現(xiàn)象)最終都應歸屬于機械運動。早在1832年,高斯(K.F.Gauss)在他著名論文《換算成絕對單位的地磁強度》(凡用質(zhì)量、長度、時間為基本量導出的單位,均稱為絕對單位)一文中就強調(diào)指出:“必須用根據(jù)力學中的力的單位進行的絕對測量來代替用磁針進行的地磁測量”。1863年麥克斯韋也指出:“使我們了解到電的那種現(xiàn)象是屬于力學性質(zhì)的,因此必須通過力學單位和標準來測量電”。高斯提出了一種以毫米、毫克和秒為基本單位的絕對電磁單位制,高斯的主張得到了韋伯(W.F.Weber)的支持,韋伯把高斯的工作推廣到其他電學量。與此同時,英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BAAS)在單位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862年協(xié)會委任了以湯姆森(W.Thomson)(后由于他在科學上的貢獻,被授予開爾文公爵,改名為開爾文)為首的六人委員會,任務是研究電單位。1863年他們提出用米、克、秒作為基本單位。1873年在用厘米代替米之后取名為CGS制。CGS制用于電磁學,無論是電荷單位還是磁極單位,都可按庫侖定律,令兩個相等量在距離為一個CGS制長度單位時,產(chǎn)生一個CGS制的力學單位來加以定義。這樣就形成了兩種“絕對”電磁學單位(CGSE-CGS靜電單位和CGSM-CGS電磁單位)。為了使用上的方便,在六人電標準委員會的倡議下,協(xié)會還決定采用一些實用單位,如電阻用歐姆(Ω),1Ω=109CGSM的電阻單位;電動勢用伏特(V),1V=108CGSM的電動勢單位。
    1881年在法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電學大會,當時在各個國家中,還存在著12個各不相同的電動勢單位,10個各不相同的電流單位,15個各不相同的的電阻單位。大會認可了英國協(xié)會關于歐姆和伏特的提案,還根據(jù)赫姆霍茲的提議把電流的實用單位“安培”(A)定義為在1Ω電阻上加1V電動勢所產(chǎn)生的電流,理論上1A=10-1CGSM的電流單位。這次會上還用CGS單位定義了電量和電容的實用單位——“庫侖”和“法拉”。本來這套實用單位是附屬于CGSM制的,取的仍是“絕對”定義。然而為了便于檢驗,會議還注意到單位的實物復現(xiàn),即為實用單位選定一些實物基準。于是1893年在芝加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電學大會上,為這些實用單位另行規(guī)定了實物基準,并把這些實用單位分別冠以“國際”詞頭,稱為國際實用單位。
    如:“歐姆——以國際歐姆作為電阻單位,它以等于109CGSM電阻的歐姆作為基礎,用恒定電流在融冰溫度時通過質(zhì)量為14.4521克、長度為106.3厘米、橫截面恒定的水銀柱受到的電阻來代替。”
    “安培——以國際安培作為電流單位,它等于10-1CGSM單位。在實用上取通過硝酸銀冰溶液在規(guī)定條件下以每秒0.001118克的速率電解銀時所通過的恒定電流來代表已足夠精確?!?br>    “伏特——以國際伏特作為電動勢單位,它等于108CGSM單位,它是克拉克(Latimer Clark)電池電動勢的1000/1434,這對實際需要已足夠精確?!?br>    1900年的國際大會推薦給磁場強度的CGS單位取名“高斯”,給磁通的CGS單位取名“麥克斯韋”。這給后來在磁學量的定義上帶來了麻煩,因為“高斯”應表示磁通密度而不是磁場強度。
    [page_break]

CGS制用電磁學的不足之處

    ●量綱指數(shù)出現(xiàn)分數(shù)形式
    在CGSM制中,磁極量的單位量綱是L3/2M1/2T-1,這是因為磁極量φ的單位按照庫侖定律f(=ma)=φ1φ1/r12,若取r的單位為cm,m的單位為g,a的單位為cm·s-1,則φ由下述量的單位得到,即
    φ2/cm2=g·cm·s-2
      ∴φ=cm3/2·g1/2·s-1
    在CGS制中,很多電磁量的單位出現(xiàn)了分數(shù)量綱指數(sh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單位的大小不夠恰當
    在CGSM制中,電阻和電動勢的單位太小,故采用實用單位1Ω=109CGSM單位,1V=108CGSM單位。這樣一來,電學單位的實用單位制就不能與CGS力學單位組成一貫體系了。例如,功的實用單位是焦耳(J),1J=1V·A·s,它等于CGS制功的單位——爾格的107倍。這正是當電磁學各量使用實用單位,而同時與CGS制力學單位表示的一些量(力、能、功率等)共同使用時,總是出現(xiàn)107因數(shù)的原因所在。
    ●意外的量綱關系
    因為CGSE或CGSM都是建立在長度、質(zhì)量、時間三個基本單位上的,因此每個電磁量單位都有一個量綱符號,表明它們是如何從這三個單位導出的。例如:電荷的CGSE單位量綱為L3/2M1/2T-1,它在CGSM制的量綱為L1/2M1/2,兩者之比(靜電制:電磁制)為L·T-1,是速度的量綱;與此類似,電容的這兩種量綱之比是L2·T-2,是速度量綱的平方。電動勢的這兩個量綱比是速度量綱;電阻的這兩種量綱比是速度量綱的負二次方。速度量綱如此多地出現(xiàn),看來頗為奇怪,實際上是人為地令真空介電常數(shù)ε0=1(CGSE制),或令真空磁導率μ0=1(CGSM制)的結果。事實上客觀存在的物理方程是不以單位制的不同而變化的,式中C0是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因此,CGSE:CGSM單位中出現(xiàn)速度量綱也就不足為怪了。這說明,CGSE或CGSM制中的人為規(guī)定不能很好地揭示客觀實際,有必要對其進行修改。
    

電磁學單位制的演變

    為解決CGS制用于電磁學的不足,1901年意大利人喬吉(G·Giorgi)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即用增加一個電性質(zhì)的基本單位來消除此困難。喬吉主張電磁量應該根據(jù)四個基本單位來建立電磁學單位制,然而此建議當時并未被人們所接受。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基本單位的選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我們把事件限制在運動學的范疇,那么有兩個基本單位(長度和時間)就行了;若把事件擴展到動力學范圍,就必須增加第三個基本單位,即質(zhì)量(或力)單位;
    由于電磁現(xiàn)象不能還原為力學現(xiàn)象,描述電磁現(xiàn)象必然要引入第四個基本單位,即反映電特性的單位——安培;
    把這種單位制引伸到熱力學和化學,還要增加兩個基本單位,即用于溫度的開爾文和用于物質(zhì)量的摩爾;
    再擴展到光學,則還要增加用于發(fā)光強度的坎德拉。
    這正是SI單位制為什么要選擇這七個基本單位的依據(jù)。概括而言,只要引入一種新物理領域,為了滿足一貫性要求,原則上至少應增加一個新單位。因此,CGS制企圖把電磁學單位還原為力學單位是行不通的,所謂還原是無意將ε0(或1μ0)定義為1的結果。如前所述,電磁學必須增加第四個基本單位,經(jīng)慎重選擇,最后確定為電流的單位——安培。選取安培作為第四個基本單位是1954年第十屆CGPM決議6中正式采用的。于是產(chǎn)生了MKSA實用單位制(米千克秒安培制),它是后來SI的基礎。新MKSA制包括了電學的實用單位安培、伏特、歐姆等,且與力學單位牛頓、焦耳、瓦特等也構成了一貫制。在MKSA制中,人們不再需要操心107這個因數(shù),它僅出現(xiàn)在安培的定義中,而且所有量綱指數(shù)不再是分數(shù),而變?yōu)檎麛?shù)。MKSA制的另一個結果是在兩個庫侖定律中引進了系數(shù),即μ0≡4π×10-7N/A2,令μ0=4π×10-7N/A2是1938年IEC TC24決定的。ε0=1/μ0c20,它們是磁極或電荷周圍所形成的場的量度。這就避免了在原CGSE制中令ε0=1后,μ0非常小,或在CGSM制中令μ0=1,使ε0非常小所造成的同一單位在CGSE和CGSM中相差甚遠的矛盾。同時由于在μ0中有4π因子,也解決了有理化問題,即與球面積有關的項中出現(xiàn)4π,無關項不出現(xiàn);與圓周有關的項中出現(xiàn)2π,無關項中不出現(xiàn)。顯然,此套公式比較合理,故稱為有理化公式。
    1904年9月成立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1921年第六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決定修訂“米制公約”,把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的職責范圍擴展到包括電學和光學單位。1927年第七屆CGPM決定在CIPM內(nèi)成立一個電學咨詢委員會(CCE)。國際計量局(BIPM)從1928年起才有可能對各國保存和研制的電阻和電動勢標準進行周期性的比對。 

  有關磁學量單位以及BH的討論 在電磁學單位制中磁學量的單位特別復雜,很容易混淆,這主要是因為磁學本身經(jīng)歷了一個概念含混的時期。最早的庫侖定律是建立在磁極概念上的,但是實際上正負磁極并不能像正負電荷那樣單獨存在。 如前所述,1900年國際電學大會贊同美國電氣工程師協(xié)會(AIEE)的提案,決定CGSM磁場強度的單位名稱為“高斯”,這實際上是一場誤會。AIEE原來的提案是把高斯作為磁通密度B的單位,由于翻譯成法文時誤譯為磁場強度,造成了混淆。當時的CGSM制中μ0是無量綱的純數(shù)1,所以真空中的BH沒有什么區(qū)別,致使一度BH都用同一個單位——高斯。
    但是,磁場強度H和磁通密度B在本質(zhì)上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900年后就在科技界展開了一場關于BH性質(zhì)是否相同的討論,同時也討論到電位移(電通密度)D和電場強度E的區(qū)別問題。直至1930年7月,IEC才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作出決定:真空磁導率μ0有量綱,BH性質(zhì)不同,BD對應,HE對應。在CGSM制中以高斯作為B的單位,以奧斯特作為H的單位。

[page_break]

    

電磁量單位定義和電磁計量體系的形成

    如前所述,描述電磁現(xiàn)象需要四個基本單位,目前SI選用的是米、千克、秒和安培,其他電磁量單位可由其定義方程導出。作為力學單位的米、千克、秒都是相互獨立定義的,復現(xiàn)準確度也很高;電學的基本單位是安培,電流本質(zhì)上是獨立于力學量的物理量,其單位自然也可獨立定義。但為了使電磁力的單位與機械力的單位相等,需引入一個將電磁力換算為機械力的系數(shù)。根據(jù)安培定律,兩根相距為r的無限長平行載流導線之間,單位長度Δl上的作用力,其中μ0就是此系數(shù)。1938年,IEC將其定為μ0=4π×10-7N/A2(真空中的磁導率),也就是說,SI是直接用電流的力效應來定義電流單位的,即“安培是一恒定電流,若保持在處于真空中,相距1米的兩無限長且圓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導線內(nèi),則此兩導線之間產(chǎn)生的力在每米長度上等于2×10-7牛頓”。這樣,在計算電磁力時就大大簡化,μ0的引入也使電磁學的功率,能量與機械功率和能量取得了一致。
    電流單位(安培)一經(jīng)確定,就一貫性單位制而言,其它電磁量單位就不能隨意規(guī)定了,相關導出單位的關系是:
    力的單位牛頓(N):1千克質(zhì)量產(chǎn)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kg·m·s-2);
    能量單位焦耳(J)是:1牛頓的力使其作用點在力的方向上位移1米所做的功。(N·m=kg·m2·s-2);
    功率單位瓦特(W)是:1焦耳/秒速率做功所需的功率(J·s-1=kg·m2·s-3);
    電動勢單位伏特(V)是:在流過1安培電流時,消耗1瓦特功率的導線上,兩點間的端電壓(W·A-1=kg·m2·s-3·A-1);
    電阻單位歐姆(Ω)是,流過1A電流時,端電壓為1V時的電阻(V·A-1=kg·m2·s-3·A-2);
    電量單位庫侖(C)是:1A電流在1s內(nèi)所運送的電量(A·s);
    電容單位法拉(F)是:當電容器充電1C,其兩極板間的電位差為1V時,電容器的電容量(C·V-1=kg-1·m-2·s4·A2);
    電感單位亨利(H)是:一無源回路中的電流以每秒1安培的速率均勻變化時,電路產(chǎn)生1伏特電動勢的電感(V·s·A-1=kg·m-2·s-2·A-2);
    磁通單位韋伯(Wb)是:1匝環(huán)路交鏈的磁通量,如果它在1秒內(nèi)均勻地減小到零,則環(huán)路中產(chǎn)生1伏特的電動勢(V·s=kg·m2·s-2·A-1);
    由此出發(fā),整個電磁學單位均可導出,它們共同構成了電磁計量體系。
    

絕對測量與實物基準

    單位的定義是理想的,而要想按定義復現(xiàn)它就存在諸多不便,如安培定義中“無限長”、“圓截面可忽略”,甚至異常小的電磁力都將引起難以克服的困難。但是,電磁學都是建立在麥克斯韋方程所集中體現(xiàn)的理論之上的,因此我們可以從該理論中選取一個更切實際的公式來復現(xiàn)它。如載有電流I1I2兩回路的相互作用能的公式W=I1·I2·M,式中M為互感。稍加變換則F=mg=dW/dx=I1·I2·dM/1dx。兩串聯(lián)回路一個做成固定線圈,一個做成掛在天平一臂的可動線圈。作用力F=mg可通過天平的平衡砝碼稱出,通過線圈尺寸可求出dM/dx,這樣就可算出電流,此方法稱為電流天平法。這種直接按力學量基本單位建立電磁學單位的方法也稱為“絕對”測量。除電流外,伏特可通過電壓天平法,歐姆和法拉可通過計算電容法,磁感應強度可通過核磁共振法等進行絕對測量。電磁學單位的復現(xiàn)主要靠絕對測量,但任何一個絕對測量裝置都是一套極為復雜的系統(tǒng),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很苛刻,都要經(jīng)過非常繁瑣的操作,同時要求操作者具有嫻熟的測量技巧。
    作為量值溯源或傳遞的最高標準,應滿足以下一些條件,即復現(xiàn)準確度高、穩(wěn)定性好、易于復制、使用方便。絕對測量顯然不滿足后兩條要求,所以要用實物基準器來彌補。歷史上都是采用各類標準器來表示(保存)單位量值的,一般將最高一級的標準器稱作實物基準,作為國家最高標準。如過去用一組特定的惠斯登電化學標準電池的平均電動勢來保存國家電壓單位(1V),現(xiàn)在已改用10V的約瑟夫森陣列表示;又如過去用一組特定的精密線繞電阻器的平均電阻值來保存國家電阻單位(lΩ),現(xiàn)在通過量子化霍爾器件電阻。實物基準所保存的單位量值,顯然是由絕對測量來賦值的,實物標準器更是量值溯源或傳遞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基準值和國際比對

    為了國際統(tǒng)一,首先要將公認的BIPM保存的實物基準與絕對測量的結果相比較,絕對測量值取各國結果的最小二乘平差值。通過比較得出BIPM保存值與理論定義值相接近的程度,由此定出該基準器的數(shù)值。各國再根據(jù)它定出本國主基準器的值,從而保證了國際測量數(shù)據(jù)的統(tǒng)一,也是國際貿(mào)易往來和交流的需要。
    但是實物基準隨時間是要變化的,各國主基準的年變化也不盡相同。為了知道各國單位量值間的偏差,特別是不具備絕對測量手段的國家能修正本國實物基準的漂移,過去BIPM每3年進行1次電單位(V、Ω)的國際比對,并公布各國與BIPM之間的差值,以保持國際間電單位的統(tǒng)一。從1935年到1973年,BIPM共進行了13次比對。1976年后,由于有了約瑟夫森電壓標準裝置,可隨時監(jiān)視實物基準的變化,因此停止了傳統(tǒng)的電單位國際比對。

[page_break]

向自然基準過渡

    如前所述,用實物基準表示單位量值的最大問題是它隨時間變化,即使采用國際比對,給出的也只是各國與BIPM之間的差值,難以判斷變化的真正來源。這就引出了向自然基準(也稱為量子基準)過渡的議題。所謂“自然基準”就是將單位的復現(xiàn)建立在物理學的自然現(xiàn)象基礎之上。自然基準具有實物基準所不能達到的優(yōu)點:永恒不變;不存在天災人禍而使其損壞的可能;任何時間、地點,只要按照規(guī)定的物理條件都可獨立復現(xiàn);從基準到使用現(xiàn)場,減少了傳遞層次,提高了測量準確度。
    對于電磁計量,必須介紹的是約瑟夫森效應(JE)和量子化霍爾效應(QHE)。196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約瑟夫森(B.D.Josephson),從理論上考慮了庫柏電子對具有穿透絕緣層位壘的一定幾率,當兩個弱耦合的超導體(如絕緣層為1mm)冷卻到低于其轉變溫度以下時,就構成一個器件(稱為約瑟夫森結)。若器件處于微波輻射下,則在它的電流-電壓特性曲線上,第n個階梯的電壓UJ(n)和輻射頻率f之間滿足如下關系:UJ(n)=nf/KJn是整數(shù),KJn=1時約瑟夫森頻率對電壓的商,稱為約瑟夫森常數(shù),精確等于2e/h(e為電子電荷,h為普朗克常數(shù))。顯然,約瑟夫森結是一個完美的頻率電壓轉換器,其比例常數(shù)為KJ=2e/h。因為頻率很容易以高準確度進行測量(現(xiàn)在最小不確定度已可達10-15量級),所以JE可用來定義和保存電壓單位。
    1980年,德國科學家克里青(V.Klitzing)發(fā)現(xiàn)了量子化霍爾效應,與JE類似,QHE也是一種低溫固體物理現(xiàn)象,然而涉及的材料是半導體,而不是超導體。取一些高遷移率的半導體器件(如砷化鎵異質(zhì)結),做成經(jīng)典的霍爾棒形式。當外加一個約10T的垂向磁場且冷卻到幾開溫度時,當通過器件的電流固定,在霍爾電壓UH隨磁感應強度變化的曲線上會出現(xiàn)一些平臺。在平臺區(qū),當磁感應強度變化時,UH維持不變,在第i個平臺上的霍爾電壓UH(i)對通過器件的電流I之比定義為霍爾電阻RH(i),RH(i)=UH(i)/I=RK/i是量子化的,i是整數(shù)。RKi=1平臺處的電阻,稱為克里青常數(shù)。RK也是一個普適常數(shù),等于h/e2,數(shù)值上h/e2≈25812.8Ω。因此很容易得到i=2平臺的RH(2)≈12906.4Ω;i=4時,RH(4)≈6453.2Ω。這樣,量子化霍爾器件就可用于復現(xiàn)和保存電阻單位量值,其阻值僅與基本物理常數(shù)組合h/e2有關。
    如果能準確確定2h/eh/e2的SI值,則通過JE和QHE就可以重新定義伏特和歐姆,這對電磁計量將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目前,2h/eh/e2盡管還未能足夠準確確定,但電磁計量通過JE和QHE已完成了V和Ω向自然基準的過渡。    

電單位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絕對測量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要不斷用新的絕對測量修正實物基準所表示的電單位量值。各國進行的絕對測量都相互通報,作為修正BIPM值的綜合資料。根據(jù)這些資料進行相應的平差,作為協(xié)義規(guī)定下來,然后對BIPM基準加以修正,全世界都隨之改值。
    根據(jù)電單位的發(fā)展史,BIPM從1948年到1990年做過四次改值。從1969年第二次改值以后到70年代,用約瑟夫森效應保存的電壓標準取得了很大進展,發(fā)現(xiàn)用標準電池組保存的電壓單位量值存在一些問題。電池電動勢本身隨時間漂移;用JE監(jiān)視BIPM基準電池組,在1969~1976年基準值年平均下降了0.3μV~0.4μV。為此,第14屆CCE決定進行第三次修正。
    第三次改值從1976年1月1日起
    


    并用JE定義了BIPM所保存的電壓單位:從“1976年1月10日起采用483594.0GHz頻率的電磁波照射約瑟夫森結,所產(chǎn)生的電壓作為1VB176”。
    20世紀80年代以來,絕對測量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基本物理常數(shù)的測量也有了新的進展。于是,第17屆CCE(1986)通過了“關于保存伏特單位量值的約瑟夫森效應“和”關于保存歐姆單位量值的量子化霍爾效應”兩個公告。許多國家都進行了JE和QHE實驗以及安培、伏特、歐姆的絕對測量,提供了通過最小二乘平差得出的經(jīng)過CCE認可的KJRK的推薦值。有鑒于此,第18屆CGPM和第77屆CIPM決議,自1990年1月1日起,國際上采用JE和QHE為基礎的電學計量新基準,國際公認值為:
    


但V90B1和V76B1之間有8.06μV的變化,Ω90B1和Ω76B1也有近2μΩ的差。故全世界進行了第四次電單位改值。我國電壓單位量值增加了8.90×10-6,電阻單位量值增加了1.53×10-6
    從18世紀末到21世紀初,伴隨著電磁學和電磁測量的發(fā)展,電磁計量從主張用力學量單位表示電磁量單位的機械論發(fā)展到當前的量子論,從實物基準過渡到了自然基準,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歷程。從其內(nèi)容上講,和計量學一樣,電磁計量包括了電單位的定義、復現(xiàn)和表示(保存),而研究電磁計量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電磁測量量值的統(tǒng)一和準確。當前我國已加入WTO,新形勢對電磁計量又提出了新的課題,但回顧歷史,我們也可從中得到啟示。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征訂通知 征訂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