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m.elfin-engr.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計量文化研究

我在博物館里看“計量”:漢官威儀,量鑿正枘 ——漢銅量

發(fā)布時間:2025-05-30 作者:徐冬 來源:計量資訊速遞 瀏覽:173
人類對計量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計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梯?!秴问洗呵铩ぷ灾吩弧坝街?,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孟子曰:“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nbsp;

計量文物雖無言,但卻是計量文化的親歷者與見證者,通過計量文物看計量史的同時,也能弘揚優(yōu)秀計量文化,助力推進具有計量特色的文化魄力與精神,夯實出重要的文化符號陣地。

坐落于中國杭州的中國計量大學(xué)計量博物館,作為全國高校首家計量博物館共收藏近2000件(組)計量文物藏品,其中不乏一批具有極高收藏與研究價值的國家級珍貴文物。計量資訊速遞將與中國計量大學(xué)計量博物館合作,推出新專欄——《我在博物館里看“計量”》系列推文,本欄目主要講述計量文物背后的故事,為您揭開古代度量衡的神秘面紗。現(xiàn)在就跟隨我的腳步開啟一場尋寶探秘之旅吧!

漢官威儀,量鑿正枘 ——漢銅量

中國計量大學(xué)計量博物館  徐冬

漢承秦制,劉邦令張蒼據(jù)“秦制”定度量衡程式,使?jié)h朝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來,并且最終形成中國古代度量衡理論體系。漢以后近2000年中,各種度量衡單位量值雖發(fā)生變化,但基本單位和互相比值的制度都長期繼承下來。漢代容量制度在繼承秦制的基礎(chǔ)上有了改進和發(fā)展,形成了“五量”,它們之間的進位關(guān)系為:2龠為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斗,10斗為1斛。據(jù)丘光明考訂,兩漢一升厘定為200毫升。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所見兩漢標準量器共90余件,是歷代量器留傳至今最多的朝代。雖漢在度量衡方面“漢承秦制”,是秦制的延續(xù),但與秦量相比,西漢量器的特點是:器形變化多樣,有與秦量形制相似的銅量,也有單耳廣口的圓形銅量和長柄小銅量,還有木制方量等。新莽量器以設(shè)計先進,刻銘詳盡,制作精美為著稱,讓人驚嘆于2000前青銅鑄造工藝水平之高超,其中以新莽銅嘉量最為著名。東漢量器在制作之精美,刻銘之詳盡,明顯不及新莽時期,但東漢量器使用范圍更廣泛,器物形式多樣,質(zhì)地有銅質(zhì)、陶質(zhì)、石質(zhì)等。

中國計量大學(xué)計量博物館館藏一件漢刻銘銅量(被吳鎮(zhèn)烽收錄于《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334頁),國家三級文物。口呈橢圓形,直口,口沿外撇,腹壁向下漸收,平底,一側(cè)有短柄,柄上平面,且與器口平齊,下部作弧形,柄下部銘文:“今一斤四兩”,內(nèi)底部有“□”符號,柄內(nèi)有朽木痕跡,今實測重299.64克,通長16cm,口長11.1厘米,口寬7.9cm,高4.3cm,容194毫升,約合漢一升。該件銅量,為我們研究漢代量器及考訂量值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的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情況。


漢刻銘銅量(中國計量大學(xué)計量博物館藏)

參考文獻:

1.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考》,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

2.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年。

3.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漢陽陵》,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年。

4.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